豆的甲骨文,金文,竹简及象形码
字:豆
部件:土丁
说文解字:古食肉器也。从口,象形。凡豆之屬皆从豆。
象形码:OK
造字法:象形,象高脚大直肚口食器,亦因其上大下细盛物静止而引为立止。语考工记曰食一豆肉,中人之食也。最新的版本是《汉字公式》,比这个版本的解释更好
古语用例:
「非禮也。婦人送迎不出門,見兄弟不踰閾,戎事不邇女器。」丁丑,楚子入饗于鄭,九獻,庭實旅百,加籩豆六品。饗畢,夜出,文芈送于軍,取鄭二姬以歸。叔詹曰:「楚王其不沒乎!為禮卒於無別,無別不可謂禮,將何以沒?」[左傳]
「小國之事大國也,苟免於討,不敢求貺。得貺不過三獻。今豆有加,下臣弗堪,無乃戾也?」韓宣子曰:「寡君以為驩也。」對曰:「寡君猶未敢,況下臣,君之隸也,敢聞加貺?」[左傳]
「弟子何異於予?夫春氣發而百草生,秋正得而萬寶成。夫春與秋,豈無得而然哉?天道已行矣。吾聞至人,尸居環堵之室,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。今以畏壘之細民,而竊竊焉欲俎豆予於賢人之間,我其杓之人邪!吾是以不釋於老聃之言。」[莊子]
「鳥之將死,其鳴也哀;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。君子所貴乎道者三:動容貌,斯逺暴慢矣;正顏色,斯近信矣;出辭氣,斯逺鄙倍矣。籩豆之事,則有司存。」[论]
「俎豆之事,則嘗聞之矣;軍旅之事,未之學也。」[论]
「俎豆之事則嘗聞之,軍旅之事未之學也。」[史記]
字形演变:
甲骨文:



金文:



竹简帛书:

说文解字篆文:


标签:古字形书法
加入收藏